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可对高校分为研究型本科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必须探索出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改革之路。
从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其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可将应用型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也有教育者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指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者的观点,将应用型人才界定为“分布在各个产业领域里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对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
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或工艺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或专业融合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知识。
1、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特征
员工在完成核心知识点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应用型的课程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的训练,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要求,完整的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关键。我们的目的是员工应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2、知识结构多样化的复合型特征
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员工要系统地掌握光学与光电子学、电子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使用本专业基本的系统与光学CAD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光电光学系统应用程序设计;能较好地解决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及工程技术问题,并能从事一般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3、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性特征
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很多关键工作岗位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要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知识结构多样化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 除此之外,员工通过“参与式学习”和“复合型学习”,将员工科技活动、素质拓展、企业实践、科研训练等形式整合到实践教学平台,推动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
创新实践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能力等。因此,努力实践对老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型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4、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特征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而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员工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1]另外,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员工意识到一个团队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员工在协作中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2]
二、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构建
1、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简单地说,人才培养观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受“官本位”及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培养应用型人才通常被认为是地方大学或者水平较低的大学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阶段生源质量下降不得不改变策略的无奈之举。很多高校虽然定位为应用型高校,实践中却很难推进,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遭到各种利益力量的阻扰,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企业、家庭及社会各界的质疑;同时高校在实践中关注更多的是科研论文数量,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最终仍然按学术型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政府重点发展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处于“中间地带” 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在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方面都面临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培养定位不准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承担起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根据高校自身特性清晰定位,选择差异化战略,培养有个性的独特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在市场的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在服务基层的方向和层面与个人终身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对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引擎的技术与产业革命迅速到来,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培养富有创新型、个性化的应用人才、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及面向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省属高校新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
我们要改变过去“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则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术的理论又深又厚,但也不能按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什么呢?理论上要“坚实”,即科学性准确,实在,但不要求过深。重点应注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为实践服务。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应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富有个性化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员工的“应用型”和“个性化”为培养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多模式”及“尊重差异”的教学模式,来制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学校的生源现状,人才培养理论应是位于选择适合员工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为主导的教学改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努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方向定位及培养目标;
(2)构建核心基础理论课、主干专业课、特色课程,调整各教学环节的学分,强化实践教学、企业实践和学科交融的创新模式的实践与设计、研究;
(3)形成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的实验与实习教学模式;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育人,加快培育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5)完善与深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考核的管理标准体系。
三、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1.、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应用型的人。“从本质上讲,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乃至最终归宿,既不是工具之役, 甚至也不是人才之用, 而是塑造充分光大的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因此,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更要重视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着重提高、提升和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性,懂得如何在自我发现和自我定向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行动才是合目的的和合规律的统一,实现个体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
2.、加强教学体系全面改革
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我们认为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大教学观的理念,将学校所有的工作重点纳入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教学体系的重大调整,它确立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将学校所有的工作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加强领导,全体动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2)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比例。根据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理念与原则,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课程的比例,增加应用性课程的比例,使其在课时分配上占有相当的比重,以突出专业性、应用性。但必须保证每个阶段的核心的知识点与概念比较准确到位、实在。同时建立三个教学实践平台:基础知识实践平台、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和应用与创新技能实践平台。三个教学平台相互独立且有循序渐进,不可分割。
(3)加强实践教学,高校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最佳保障就是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量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创新实践,不仅是员工接受学习、增长才干的课程,而且是对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实战”课程,这种课程应与其他课程一样可作为创新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等加以推广。同时,要加强 “双师”型团队队伍建设。没有双师型教师的高校或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能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采取“引进、培养、培训并重”的策略,从行业企业引进企业家、工程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对实践教学教师和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鼓励实践教学工作者出外留学或从事源自实践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我们机电工程学院分别与孝感华中光电仪器有限股份公司及717光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员工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员工深入基层生产第一线,开展以应用型和创新研究为主题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员工关注生产需求重视技能培养理念,同时,扩大了员工的视野及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学院还成立了“智能化光机电技术研究所”让老师和员工参与学习和研究,这是个极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我们还启动了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省级专业综合改革:机械电子工程”、“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光电子精密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省级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三项湖北省教育厅教改与人才培养项目。学院有目的的让员工参与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如:“湖北省过程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宽波段智能化光学系统综合测试仪”、 “基于MEMS微变形镜的波前校正技术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的“基于虹膜图像的智能识别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员工在参与这些研究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上去,变得更加具体,那些原来认为枯燥的概念也变得明朗了。少数同学还能在仪器的调试过程中提出新的思路与方法,并深深地体会到科研不仅仅要有严格的方案设计与研究,而且实际的仪器调试和测试同样需要专业理论及认真的熟练的专业技能。
我们所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都安排有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员工的实验实践活动几乎达到员工活动总量的五分之二。在实验中,员工的动手和仪器调试能力增强了,针对实验的现象和出现问题,从不明白到明白,把学到的概念具体化了。
3、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求融合实践与创新实验的政策支持
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一类新型高等院校和大学及大学类高校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同一层次的高等学校。而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常按照学校历史和团队建设现状在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分类,而不是从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分类,同时又经常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和标准来衡量、评估应用型教育,使应用型高校不知所措,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流于口号和形式。因此,国家应给予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的法律地位, 政府应建立起分类指导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并在政策上引导高校分类发展以建立起多元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唤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社会各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社会整体行为。一方面各高校应以项目为抓手,加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新型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特色、职业能力需求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性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争取相应的行政和法律地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注:本研究受2013年度湖北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资助。
参考文献:
[1] 葛文杰。以“质量和创新”为核心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13(7)
[2] 陈永军,刘进.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11)
[3] 周小理,姜超 新型本科院校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4] 刘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6] 邹广严.关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 警察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展望——北京警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06)
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讨
日期:2017-06-21 发布人: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浏览量:297
【收藏本页】